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Barnum effect (Forer effect)

前兩天在師門的blog上很夯的就是這個「原色人格測驗」,Iverson和Irene做完之後都覺得好像蠻準的。
不過就像Irene說得一樣,有時候某些評語感覺超準的、某些又覺得「疑....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或是「後面那句是正確的,前面我不太確定耶」。

喬瑟夫當時回應Irene說:哎喲…心理測驗就是這樣啦…寫一些你不會很肯定也不會很否定的文字,印象中心理學研究有玩過這個東西(把一個制式答案給整班大學生看,幾乎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那個測驗的結果相當正確的描述了他們的性格),不過我忘了原始出處了

剛好今天有空,翻出了之前看的那篇文章(Forer, 1949)。   <--我覺得自己超猛的!竟然還會去看這麼久遠的文獻!!

這篇研究大致上的主旨是說:Personality evaluations can be, and often are, couched in such general terms that they are meaningless in terms of denotability in behavior. Or they may have "universal validity" and apply to everyone.

如果讀者懶得找出這篇文獻,喬瑟夫大致說一下Forer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參考英文維基百科中的說明)。

首先,研究者跟他的39位大學部學生吹噓說他有個超棒的人格測驗(Diagnostic Interest Blank)。學生上當了,要求老師讓他們作這個測驗並提供回饋。

下次上課時,發給每位學生「完全相同」的分析答案(學生並不知道他們的答案是相同的)。分析的結果共有13項,但這些所謂的分析結果都是非常空泛的描述,幾乎可以適用在所有人身上。在這裡喬瑟夫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請注意,我的翻譯並未力求模糊,如果我要寫一份類似的測驗結果,我會用更模糊的句子):
1. You have a great need for other people to like and admire you. (你希望受到他人的喜愛與稱讚)

2. Disciplined  and self-controlled outside, you tend to be worrisome and insecure inside.(雖然外表看似有紀律並且自制,其實你內心經常擔憂與感到不安全)

3.  At times you have serious doubts as to whether you have made the right decision or done the right thing. (有時你會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是否正確)

在看完上述的「分析報告」後,研究者請學生評估這份測驗是否正確的描述了他們的性格。不意外的,全班都覺得這個測驗超準!

最後,實驗者拿起第一份「分析報告」開始念出上面的敘述,並請同學舉手表達這個敘述是否正確的描述了他們的性格。很快的,學生發現所有人的報告內容都是一樣的,實驗在全班哄堂大笑中結束。


請參考:
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18–123.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er_effectForer effect

沒有留言: